-
重庆荣隆工业园PPP模式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在重庆荣昌荣隆工业园区,一场以政企协同为核心的改革创新正释放强劲活力。作为全市首个采用PPP模式运营的产业集聚区,该园区通过市场化机制破解资金瓶颈,三年内完成从基建攻坚到招商引资的跨越式发展,吸引百余家企业落户,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 一、创新机制破解传统园区发展困局 荣隆工业园自1998年启动建设以来,长期受制于财政投入有限与招商成效不足的双重压力。2012年,荣昌区率先引入社会资本,与重庆东恩工业投资集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这种将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运营深度绑定的模式,使园区建设资金规模快速突破6.5亿元,建成2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及全套生产配套体系,污水处理厂等关键设施同步推进。 二、市场化运作激发招商内生动力 通过将投资方收益与入园企业税收绩效挂钩,园区建立起"以商引商"的正向循环机制。运营主体不仅需完成基建任务,更需严格筛选符合产业定位的优质企业。目前102家入驻企业中,43家为购地建厂的高质量制造企业,16.5万平方米厂房利用率达90%,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 三、要素保障构建产业发展生态 园区创新性配套职工公寓、综合服务中心等生活设施,实现"生产+生活"双配套。日供水3000吨的水厂保障企业需求,1.5万吨污水处理项目则体现绿色发展方向。这种全要素保障体系使企业投产周期缩短40%,预计年底园区总产值将突破30亿元。 四、区域协同放大示范效应 作为荣昌"一区三园"战略的重要支点,荣隆工业园的PPP实践为周边区域提供可复制经验。其通过土地整理、基建投资、产业导入的三阶段开发模式,使8平方公里规划区从荒坡地转变为产城融合示范区,带动区域就业规模增长200%。 当前,该模式已入选省级PPP示范项目库,其"政府定规则、企业管运营"的协作机制,正推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开发。随着三期项目的启动,这片曾经的工业洼地正向渝西经济增长极加速蜕变。
2025-08-27
-
重庆沙坪坝西部新城迎500亿万达文旅城项目
重庆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招商引资步伐,沙坪坝区西部新城成功引入总投资500亿元的万达文旅城项目。该项目作为重大文化产业布局,将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与经济活力,目前商务谈判进展顺利,计划年内启动建设。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万达文旅城落户沙坪坝区西部新城,是重庆市落实文化强市战略的关键举措。西部新城作为产城融合示范区,依托大学城、微电园、保税区及物流园形成的产业集群,具备发展文旅产业的综合优势。项目建成后将填补重庆特大型文旅综合体空白,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二、区域规划与选址逻辑 沙坪坝区西部新城总面积约260平方公里,其科教资源、交通枢纽地位及现代服务业基础构成核心竞争力。项目选址毗邻重庆科学城,未来可通过轨道交通与主城高效联动,同时辐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客群,形成“文旅+科技”双轮驱动格局。 三、项目进展与预期效益 当前项目已进入商务谈判收官阶段,计划于年内完成签约并开工。参考万达已建成的文旅城模式,重庆项目可能涵盖主题乐园、商业中心、星级酒店群等业态,预计创造超万个就业岗位,年吸引游客量将达千万级。 四、万达在渝布局升级 除沙坪坝文旅城外,万达在重庆已运营南坪、万州两座万达广场,巴南万达广场正在建设中。企业宣布未来五年将在渝新增10座商业综合体,形成“一文旅城+多广场”的全域覆盖,强化其在西南地区的商业影响力。 五、全国文旅项目联动效应 万达文旅城系全球首创的大型文旅商综合体,目前哈尔滨、南昌等9个项目已落地运营。重庆项目将借鉴其“在地文化IP+沉浸式体验”开发经验,有望成为长江上游文化旅游新地标,与周边省市项目形成区域协同效应。
2025-08-27
-
重庆万盛经开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重庆万盛经开区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等多维度举措,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在招商引资方面,当地依托交通升级、环境改善和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吸引了一批优质产业项目落地,为城乡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构建城乡联动新格局 万盛经开区将交通网络优化作为城乡融合的先导工程,建成绕城公路和鱼田堡大道两大主干道,显著缩短城乡通勤时间。城区实施道路黑化及绿化改造工程,完成主次干道景观提升,同步推进30个运动休闲公园建设,形成"15分钟绿色生活圈"。在民生领域,28个老旧小区完成建筑外立面翻新、管线入地等改造,并凭借无障碍设施系统化建设获评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区,惠及数万居民。 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打造宜居宜业新样本 通过实施"环保五大行动",万盛经开区2023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97.8%,可吸入颗粒物与二氧化硫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4.3%和8.8%。针对工业排放、扬尘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关停整改多家环保不达标企业。农村地区推进"四改三治"工程,改造卫生厕所超2000座,建成垃圾分类示范村15个,黑臭水体治理率达100%,南桐镇等乡镇获评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全区电子商务企业数量突破400家,较上年增长30.3%,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42%。建成区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培育"万盛优品"等本土电商品牌,2023年实现电商交易额1.15亿元。智慧政务平台覆盖所有行政村,社保、医疗等38项服务实现"指尖办理",农村光纤入户率达95%以上。 四、产城融合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 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关坝镇猕猴桃、丛林镇食用菌等产业形成规模化种植,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中心3个。工业领域引进智能制造项目12个,传统煤炭产业转型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工业园区产值同比增长18%。文旅融合方面,奥陶纪景区提质扩容,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当前,万盛经开区正以创建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目标,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等举措,持续探索山区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为类似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2025-08-27
-
重庆武隆创新"基地效应"激活农旅融合新动能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重庆武隆区通过整合资金资源、创新联农机制、拓展产业链条等举措,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当地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基金、优化产业模式等系统性工程,实现社会资本与农户利益的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多元资金整合撬动产业升级 武隆区统筹各级财政资金1.14亿元作为引导资金,重点投向农业产业化关键领域,成功撬动社会资本2.8亿元参与项目建设。资金重点支持三大方向: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完善以及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升级。通过建立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已落地高山蔬菜深加工、柑橘产业链延伸等29个重点项目,其中8个项目实现当年投产。在资金使用方面,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确保资金精准投向带动能力强的实体项目。 二、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为破解传统农业效益低下问题,当地构建"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收入"的复合型分配体系。在火炉镇试点推广的"三变"改革中,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形成风险共担模式。2023年参与该模式的农户户均增收达1.2万元,较传统种植收益提升40%。同时延伸"农业+文旅"产业链,开发农事体验、田园摄影等12种业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民宿集群32家,创造就业岗位800余个。 三、四位一体模式释放叠加效应 创新推行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龙头企业负责品种研发和品牌建设,示范基地承担技术推广功能,合作社组织标准化生产,农户参与全产业链分工。在鸭江镇建立的蓝莓产业联合体,将种植环节拓展至果酒酿造、观光采摘等领域,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该模式还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建成有机种植核心区5000亩,开发碳汇交易等新型收益渠道。 四、专项基金培育示范标杆 设立总额1000万元的示范基地建设基金,制定《星级示范园评定管理办法》,从带动农户数量、科技创新水平等6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评。对获评三星级以上的园区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并要求获奖主体必须将30%奖金用于农户技能培训。目前评选出的15个标杆项目中,双河镇高山番茄基地通过"云认养"模式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年订单量突破20万单;白云乡的林下中药材基地则带动周边6个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 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武隆区已形成"资金整合—产业培育—联农带农—功能拓展"的良性循环。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当地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年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在12%以上,乡村旅游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提升至34%,为山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025-08-27
-
重庆研发平台落子长三角 协同创新再添新支点
邗江区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区域分支机构正式落户,将显著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国家级科研平台助力区域创新能级提升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重要的地方性科技创新载体,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技术领域具备国家级研发实力。此次在扬州设立分院,标志着长三角地区与成渝经济圈的科技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新建分院将依托本部科研资源,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等联合实验室,为邗江企业提供技术诊断、共性技术攻关等专业化服务,补齐产业链关键技术短板。 二、“两主两新”产业迎来技术赋能契机 邗江区近年来聚力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主导,新能源、节能环保为新增长极的现代产业体系。该区域拥有国家级高新区核心载体,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居江苏省前列,但对高端研发资源的需求持续攀升。重庆院在新材料表面处理、生物制剂研发等领域拥有百余项核心专利,其汽车电子技术与邗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高度契合。协同创新基地的建立,将打通“实验室—中试—量产”转化通道,重点推动智能传感、环保材料等领域的20余项成熟技术优先本地转化。 三、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政产学研金”新范式 地方政府通过建立专项扶持基金,配套技术交易补贴、中试场地免租等政策,构建“拨投联动”机制。科技创新部门联动银行机构推出“研发贷”金融产品,建立技术成熟度评级体系。区内骨干企业已组建产业创新联盟,首批8家成员单位与分院达成合作意向,涉及联合申报省级重大专项3项、共建校企实验室2个,预计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将突破亿元。 四、长三角科创走廊融合再获重要支点 此次布局深化了东西部科技创新走廊联动。作为长江经济带关键节点,该分支机构的设立将促进技术要素跨区域流动,形成“重庆研发—扬州转化—长三角应用”的创新循环。分院同步接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可调动沪苏浙皖四地2400余台套高端科研设备资源,显著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数据显示,此类协同模式可使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45%。 五、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释放磁场效应 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当地启动“科创森林”培育计划:新建概念验证中心加速原创技术市场化;升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实现专利价值倍增;打造国际技术转移枢纽引进海外尖端项目。科技创新部门同步开展“创新伙伴计划”,首批遴选30家科技服务机构组建联合体,在技术经纪、法律咨询等环节提供全链条服务,预计三年内带动区域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8%。 该合作项目已列入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工程清单,其“离岸研发+在地转化”模式将为区域协调创新提供实践样本,进一步强化创新要素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核心驱动力。
2025-08-27
-
重庆银税联动创新服务 两江新区助力小微融资
重庆市通过深化银税合作机制,将自助办税终端嵌入银行网点,为小微企业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生态。这一模式是落实国家普惠金融政策的重要实践,通过整合税务信用与银行资源,既优化了区域招商引资环境,又破解了轻资产企业融资瓶颈,形成可复制的跨部门协作样本。 一、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2015年国家层面启动"银税互动"工程后,重庆市率先构建三级协作体系:国家税务总局与金融机构总部签订战略协议,市级税务部门与银行分支机构细化实施方案,基层单位负责服务落地。这种分层推进模式有效打通了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使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为小微企业开辟了低成本融资新通道。 二、服务创新与实施成效 在两江新区和九龙坡区的试点银行网点,24小时自助办税终端与银行智能设备形成功能互补。企业可同步办理纳税申报与信用贷款,其中"税易贷"产品依托大数据风控模型,实现3分钟申请、1分钟放款的极速体验。这种创新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覆盖率,首批试点机构累计服务企业超300户,单户最高授信达300万元。 三、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效益 通过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重庆市构建了"以税定信、以信换贷"的良性循环。税务部门定期向银行推送A、B级纳税企业名单,银行据此开发差异化信贷产品。该机制既降低了金融机构尽调成本,又倒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全市小微企业纳税遵从度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四、技术赋能与未来规划 目前正推进银税互动服务平台建设,拟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涉税数据实时核验。下一步计划扩大合作银行范围,将出口退税数据纳入授信评估维度,并探索知识产权质押等组合担保方式,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这种政银协同模式已显现出多重正向效应: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随着服务体系的持续完善,预计将有更多创新型小微企业受益于信用价值转化机制,为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27
-
重庆渝北携手全球顶级孵化器打造国际创新高地
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重庆渝北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中国顶尖的清华启迪孵化器与美国硅谷PlugPlay孵化器,共同构建4.0版本国际协同孵化平台。这一合作将聚焦前沿科技领域,为本地创业者提供全球化资源支持,标志着渝北在建设西部创新中心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一、国际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升级 渝北区与两大孵化器的合作突破了传统模式,首次实现管理团队、投资基金、培训体系的跨国协同。清华启迪科技园将建设感知技术研究院等核心平台,PlugPlay加速器则依托仙桃数据谷打造智能硬件与大数据产业集群。这种“双孵化器”架构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转化的完整生态链。 二、临空经济带崛起科技新地标 位于临空创新经济走廊的启迪科技园占地236亩,未来将集聚百家高科技企业;PlugPlay项目规划万平方米级空间,配套设立专项投资基金。两大载体通过差异化定位,分别覆盖基础研究与商业应用领域,形成互补性科技产业布局。 三、构建全域创新服务体系 项目运营方将建立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包括跨境路演系统、知识产权库及技术转移通道。创业者可通过统一端口接入国际导师网络,获取跨国市场分析数据,显著降低初创企业的试错成本与资源对接门槛。 四、培育西部创新人才高地 配合项目建设,渝北区同步推进大数据学院等配套工程,重点培养物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引入硅谷式创业文化与清华产学研体系,重塑区域创新氛围,预计三年内形成超万人的科技人才蓄水池。 此次合作不仅强化了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创新节点的地位,更探索出内陆城市对接国际创新链的“渝北模式”。随着系列项目的落地,该区域有望成为辐射西部的高新技术策源地。
2025-08-27
-
重庆重点工业项目加速达产 龙头引领效应凸显
今年以来,重庆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加速落地见效。1至8月,全市100个重点工业达产项目累计完成产值近800亿元,超七成项目按期实现达产目标,其中27个龙头项目贡献率达70%,展现出强劲的产业带动能力。 一、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达产率超预期 截至8月底,重庆市重点监测的100个工业项目中,已有73个按期达成产能目标,整体达产进度符合预期。值得注意的是,有友食品产业园、康乐医药中间体、澳菱电梯等3个重点项目在8月集中投产,为食品加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注入新动能。从区域分布看,两江新区、长寿经开区等主要产业承载区项目推进速度领先,其中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类项目投产效率尤为突出。 二、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聚发展 在全部重点项目中,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的27个龙头项目表现亮眼,前8个月累计完成产值超570亿元。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产业链协同效应,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共同发展。以某新能源汽车电池项目为例,其投产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相关产业链空白,还吸引了7家核心供应商落户周边园区。 三、精准服务保障项目高效落地 重庆市通过建立"专班+专员"服务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全周期管理。在要素保障方面,统筹协调用地审批、环评验收等关键环节,推动项目平均审批时限压缩40%。针对企业反映的用工难题,多部门联合开展专场招聘活动,累计为重点项目输送技术工人超1.2万人次。金融支持方面,创新推出专项信贷产品,前8月已为达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超50亿元。 四、梯度培育体系巩固增长动能 目前重庆市已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梯度发展格局。除已达标项目外,另有19个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四季度可实现投产。储备库中还有43个签约待建项目,涉及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支持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项目落地,预计全年重点工业项目总产值有望突破1200亿元。
2025-08-27
-
重庆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重庆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服务,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1-5月,全市工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多个重点项目进入投产冲刺阶段,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工业投资引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最新数据显示,1-5月重庆工业投资规模达208.8亿元,同比增长14%,占同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67%。其中,4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进度的52.7%。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一批标志性项目正加速形成实物工作量。 二、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即将投产 位于重庆某产业园区的日丰新型建材生产基地项目进展迅速。目前厂房主体结构已全面完工,施工重点转向内部设备安装及外立面装饰。该项目采用智能化生产线,主要生产高分子建材产品,一期工程预计6月正式投产,年产值可达数十亿元。 三、电缆研发生产基地年内交付 渝丰电缆研制生产基地建设现场呈现繁忙景象:一车间钢结构主体已完成吊装,二车间实现封顶节点,配套的办公大楼和检测中心主体结构施工接近尾声。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特种电缆研发中心,项目投产后将服务于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重点领域,预计年产能超百万公里。 四、饮料生产基地实现阶段性投产 中富华润怡宝饮料西南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已正式投产,纯净水生产线和瓶胚生产线运行稳定;二期纯净水生产线进入试生产调试阶段。该基地采用全自动化灌装技术,设计年产能超百万吨,将辐射云贵川等周边省份市场。 五、服务保障助推项目提速 重庆通过建立重点项目专班机制,实施审批流程优化、要素保障前置等措施,确保项目建设提质增效。目前,全市在建工业项目平均建设周期较往年缩短约15%,部分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的审批速度。 六、产业链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随着重点项目密集落地,重庆在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消费品工业等领域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条。以某高新区为例,围绕新材料项目已吸引7家配套企业签约入驻,预计年内可形成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规模。 当前,重庆正聚焦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全年工业投资突破千亿元目标。从建设进度看,预计三季度还将有20余个重点项目陆续投产,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2025-08-27
-
重庆8个区县推出微型企业创业券助力招商引资
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重庆市在万州区、九龙坡区等8个区县试点发放微型企业创业券,通过数字化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代账、会展等第三方服务补贴,总规模达3000万元。此举旨在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是当地招商引资政策的重要配套措施。 一、政策覆盖范围与申领流程 本次试点涵盖万州区、九龙坡区、黔江区、涪陵区、巴南区、永川区、开县、忠县,符合行业规定的微型企业可通过实名认证的互联网平台提交申请。企业每年最多选择3个服务项目,审核通过后2至3个工作日内发放电子创业券,单项目不可重复申领。 二、服务内容与使用规则 创业券适用场景包括法律咨询、环境治理、软件开发等12类专业化服务,具体项目由各区县根据产业特点自主确定。券面金额分档设置,使用期限从3个月至1年不等,逾期自动失效。平台已入驻200余家经审核的第三方机构,企业可跨区域购买服务但不可转让券额。 三、资金监管与风险防控 重庆市建立动态核销机制,服务机构需完成订单并上传凭证后方可结算资金。市场监管部门将定期抽查服务质量,对虚假交易或违规套现行为纳入信用惩戒。目前平台已部署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每笔消费可追溯。 四、政策衔接与长效规划 此次试点与既有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场地租赁补贴形成政策组合拳。下一步将根据企业反馈扩大服务类别,探索创业券与科技创新券的互通使用。数据显示,重庆市微型企业数量已突破50万户,此类精准扶持政策年均拉动就业超10万人。 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选取的8个试点区县兼具都市核心区与生态功能区特征,其中九龙坡区重点支持智能制造类服务,黔江区侧重农产品深加工领域。通过差异化配置资源,推动形成"主城带动、两翼联动"的微企发展新格局。
2025-08-2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